4月9日,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《婚姻登记条例》,该条例自2025年5月10日起正式施行。新修订的内容中,不再需要户口簿,仅需身份证,这一改革措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。
婚姻登记制度的修订,不仅仅是一项简化办事流程的便民措施,更是对传统户籍壁垒的破除,是顺应人口流动趋势的必然选择。“不必再拿户口簿”不只是方便这么简单,更是对“婚姻自由”原则的重申,将婚姻缔结权真正交还个人,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婚姻自主权的尊重。然而,婚姻登记自由化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担忧。部分人担忧取消户口簿可能会增加虚假登记和欺诈行为的风险,还有人认为父母失去了对子女婚姻的有效把关。如何在保障婚姻自主权的基础上,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婚姻,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。
婚姻登记自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,但自由背后需以责任为锚点。婚姻是一份严肃的承诺,需要双方在情感、经济、生活等多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新人因结婚登记时过于草率,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、价值观和生活习惯,也没有对未来的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,仅仅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外界的压力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。这种缺乏冷静思考的婚姻,往往在婚后会面临各种问题和矛盾,甚至走向破裂。因此,在享受结婚登记自由的同时,我们必须保持冷静,认真对待婚姻,对自己和对方负责。
婚姻自由的深化与社会理性的生长,构成了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体两面。当我们欣喜于婚姻登记行政门槛的消弭时,更要清醒认识到:真正的婚姻自由,不是减少制度约束的密度,而是增强价值引导的精度,提升公众的婚姻观和家庭观,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婚姻。
教育体系应更加重视情感教育、责任教育和家庭伦理教育,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、婚姻观和家庭观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,更要通过案例分析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引导他们理解婚姻的意义,让他们明白,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延续,更是责任的承担,是两个人共同成长的承诺。
相关机构也应积极发挥作用,提供更多优质的家庭支持服务。如,婚姻咨询、亲子教育、心理辅导等,帮助夫妻解决婚姻中遇到的问题,缓解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压力,提升家庭幸福感。此外,也要鼓励公众理性讨论婚姻中的问题,打破对婚姻的过度美化和不切实际的幻想,让人们对婚姻有更客观、更全面的认识。
结婚登记更自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,它为人们追求幸福婚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。但我们不能忽视婚姻的严肃性和复杂性,在享受自由的同时,必须保持冷静,审慎对待结婚登记。只有在自由与责任并存的前提下,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,让婚姻真正成为幸福的港湾,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。(簟秋)(图片源自网络)